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版权归
网友昵称:shirley222,用户id:229454,转载请注明出处:15880拉拉网,特此声明!该文章发表于:2022-09-27 14:05:59
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心智历程的科学。今天我想通过自己的日常感悟和体会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心理学效应,这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通过认识心理误区来应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并拥有向上的动力,感受灵魂的成长。
1、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叫做“亚当与夏娃效应”,指的是对某件事物越是充分地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古希腊神话中,万神之首宙斯派他的侍女潘多拉去传递一个魔盒,并且千叮万嘱不能打开盒子。然而正是因为宙斯的告诫,反倒激起了潘多拉的好奇心和窥探的欲望,于是,潘多拉不顾一切地打开了盒子。
在现实生活中,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就越会引发人们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千方百计地想去尝试它,这其实是一种逆反心理。
比如,越不跟小孩子普及生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就越是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甚至跃跃欲试……
2、反馈效应
所谓的反馈效应就是某人做了符合他人价值观,让他人感到高兴的、兴奋的事情,并受到夸奖、鼓励,进而做事人就会继续努力地把这件事情做好,而且会越做越好。或者说,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受到了另一件事情的刺激,促进了其正向发展。
比如当你辛辛苦苦加班把项目提前完成后,一般情况下,你的上司可能会有下面两种反应:
A:上司啥也不说,既没有肯定或表扬,也没有批评。
B:上司真挚地表扬了你,还给出了有用的建议。
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喜欢第一种。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从日常行动中获得反馈,如果缺少了反馈,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对这件事产生厌倦感。比如学习,如果迟迟感觉不到进步,就会坚持不下去。
所以,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设定目标,并明确一些正面反馈的指标尤其重要。
3、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就是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就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比如在亲子关系中,小孩子会因为经常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赞赏而变得自暴自弃,突然某一天父母夸赞了他之后,他就会去改变之前的不良行为,以期待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美。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来看,善意的谎言和赞美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而从自我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最终大概率上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4、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中的登门槛效应,简单说就是蹬鼻子上脸,得寸进尺!尤其是心软的女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A:可以帮我拿张宣传单吗?
B:可以
A:可以帮我进去填一份表格吗?很快的,不会耽误您很多时间。
B:……
要想让别人答应一个较难的请求,不妨先让对方为你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然后再一步步地提出最终请求,为了使得自己给人有前后一致的好印象,且出于帮人帮到底的心理,ta们答应的概率会更大。
5、强迫选择效应
强迫选择效应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比较常见,指的是要想让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不要给他是非题,而要给他选择题。询问他人的时候,不
要以“是不是”、“有没有”等方式进行询问,而是要给他不是A,就是B的选项。
比如,把“你今晚有空吗?”改为“今晚是要一起逛街,还是看电影?”也就是不让他回答是什么,而让他选择一个,来减少对方说不的可能,增加事情的成功概率。
6、虚假同感偏差效应
也称“错误共识效应”,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一般而言,和人交往时,我们既要做到饱汉子知道饿汉子饥,也要做到饿汉子知道饱汉子饱,这才是真正的换位思考。
但虚假同感造成的心理偏差使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是把自己的喜好生硬地套在别人头上,先入为主地假定别人跟自己一样。事实上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轻易以己度人。如果我们懂得并掌握了这个效应后,就可以令自己走出许多误区,生活中也能避免自己做出“费力不讨好”、令对方无法接受的荒唐举动来。
举个例子,比如当一个朋友或同事和你诉说工作的不顺、婚姻的不幸时,或许你会换位思考,真心希望为对方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我在工作中常常发觉对方或许并不是迫切希望能从你这里得到建议和解决方案,而单纯只是为了博得同情或者认同感,以获取一种虚假的心理满足,仅此而已。
还记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吗?五个盲人摸到大象的部位都不同,但是他们都以为别人和自己摸到的是一样的东西。这种虚假同感的心理偏差,往往阻碍我们理解他人,也让我们无法看清人性与世界的真相。
7、浪子回头金不换效应
最近我耳边偶然间听到了这么一句怪话:“如今的世道,好人永远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也永远不知道好人有多好!”
尤其是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复杂职场上,人们为了利益互相踩挤、互相取笑,各种算计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惯常地用“好”和“坏”去衡量一个人,
但如果好人一直都那么好,不懂得拒绝,就会把自己放到一个骑虎难下的局面,周围的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提高对好人的期望值,并觉得对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突然某一天,好人开始对某些过分的要求稍稍地拒绝了,他的印象就会突然在众人面前跌落到谷底并随即崩塌。这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升米恩,斗米仇”。
而一个人如果之前一直都在做大量的坏事,突然某一天他良心发现、洗心革面地开始做点好事了,他的印象就会瞬间在众人面前得到拔高和刷新,这就叫作“浪子回头金不换”。
8、先入为主效应
人对一个未知事物,一旦接受了初次的认识就以为一定是真理,不管对错总是用其来衡量和认知以后的一切。比如他从小学到的是1+1=9,长大后你告诉他等于2,他都不会信,这就叫先入为主,鸡同鸭讲。
反之,我们大多数人也都只能接受认知以内的常规事物和人物,对于超越常识和俗套的客观存在往往会认为是在扯淡、编故事或者轻易判别为非妖即怪的魔术,这也可视为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
9、盲从(从众效应)
一次苏格拉底拿一个苹果问学生们,这个苹果香不香?有一半学生说香。他又举苹果转一圈问,大家好好闻闻到底香不香?更多学生说香,现场只有少数几个人没表态,大家都望着他们,吓得这几个人立即失去立场也说香。苏格拉底突然严肃说,这个苹果是蜡做的,根本没有任何气味。
为什么都说香呢?因为大伙儿都这么说,这就叫从众心理。许多人因为教科书上的人都说对,自己也就盲从、随大流了。
10、以感情代替理智
前一阶段社会上有关于“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讨论,我们的老父母是亲人不假,可是并不等于他们是好人。如果你因为他们是你父母所以就认为他们一定是好人,这就叫以感情代替理智。
许多人不用善恶来客观衡量是非,而是用“他和我们是一伙的,所以他就是好人。”来作主观判别。法西斯摧毁善恶有报的传统道德观,然后宣传以进化论为核心的优秀民族主义,认为只有德国人、日本人品种是好的,别人如犹太人、中国人种都是坏的,然后运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来加以种族灭绝,这同样是以某种民族感情来代替理智,再通过从众效应来洗脑实施。
11、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感谢绑匪效应)
一九七九年,斯德哥尔摩市几个持枪绑匪闯入银行抢劫,然后劫持了几个女人质,几天后谈判成功,绑匪交枪投降。可是这几个女人质却拼命替绑匪辩解,其中一个还与绑匪定婚,当时全世界都傻掉了。
然后心理学专家给出解释,说这是一种精神病。
人在高压恐惧中往往会对歹徒产生依赖,一旦歹徒给点小恩小惠,她就会感激不尽,甚至生出爱来。她们脑海里预期认为歹徒对其奸污后接下来一定会凶残杀害,简直要吓死了,可是歹徒临了并没杀她,反而给她点吃的喝的。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女人质立马就心理变态爱上歹徒了。
12、不对等心理状态
比如张三人前人后到处说李四如何坏,于是许多人先入为主地就恨上李四了,却不想想张三是什么货色?他为什么会天天说李四的坏话?他是不是有可能更坏?这就叫不对等心理状态。他并不会通过张三说别人的坏来进一步联想到张三是不是也这么坏!
古代的许多昏君就因为不懂这个原理才会听信一面之词就把忠臣良将横加杀戮,这也就是有人会通过“恶人先告状”来谋取原告优势地位的心理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