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对比
版权归
网友昵称:飞星传恨123456,用户id:44437,转载请注明出处:15880拉拉网,特此声明!该文章发表于:2019-12-17 00:50:16
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对比
婴幼儿和老年人在身体上对比很明显,一个是成长,一个衰老。身体上的发展趋势是相反的。除此外,他们在心理、社会适应也是不同的。但也有共同的地方。
0——2岁的儿童,一般称婴儿期,认知方式是感知、运动。感知,就意味着最初人探索环境是靠感官和运动探索的。就如同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怎么熟悉它一样。几个月大的婴儿在听见、视觉嗅觉等感官方面和成人是不一样,随后,才慢慢一样。这和老年期的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正好相反:年龄越大,感官越不好使。感官的出现,只是让婴儿知觉到了事物,但是还需要有个探索的过程,这需要动作配合。如果缺少了动作,这对一个人的思维、智力发展都会有影响。例如,一个小婴儿在摇篮车里,看见车边有个小鸭子,妈妈一拉鸭子脚上的绳子,它就叫了。对于7月大的婴儿来说,你把绳子放在车里面,婴儿自己就会探索怎么样把绳子找到,让鸭子叫,这个找绳子和拉绳子都是动作,让婴儿探知了鸭子叫和他(她)的动作的因果关系。即便是几个月大的婴儿把奶嘴含在嘴里(做嚼的动作),或者做着吐泡泡的重复,对他(她)的心理都是有影响。别看是无聊的动作,却是一种练习。就如同一个成人做事一样,不管是机械的活,还是动脑子的活,总有个熟悉的过程,你才能上手。这个熟悉,就是婴儿的练习。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感知觉的衰退,会影响到他们动作的准确性,这和身体的衰老是相辅相成的。
2——7岁,这个时期叫幼儿,自我认知、自尊、心理理论(推测别人的想法)、思维、习惯等都在这个时期迅速地发展起来了。他们的认知方式是前运算阶段。为什么叫前运算呢?是因为他们还不能进行运算(一般是在幼儿晚期才会出现),例如,3+4=? 一般超过7岁的儿童会把这个“3”和“4”转化成心理符合才能计算。如果思维达不到这个程度,就必须看具体的东西,一个个数。比如,要放3个苹果,先一个个数3个苹果,然后再接着一个个数后面的4个苹果。3和4对于幼儿来说,还没转化成心理符合,这叫表象(事物呈现的方式,但不知具体是几个)。【5岁儿童会数数,但不知怎么加减,6岁是心理运算的萌芽阶段】。表象要转化成心理符合才能运算。这和一个成人阅读一篇简单的文章类似:如果是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可能在一段文章,还在想某个字是什么意思,对整个文章的阅读速度就会减慢,而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根本不需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就把这句话弄懂了。假设,是一个“通知”这样的一段话,大学生阅读的速度至少应该是小学生的5倍以上,那么博士是10倍以上,而且在理解内容的准确性上,学历越高,准确性越高。
7岁之前的儿童,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上是逐渐退化时期,除非这个老年人还和社会接触,还在工作,或者心态非常好。但心理层面上,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社会性等,都和年轻人或是中年人完全不同了。如果在老年期社会性退化的厉害或是得了老年病,例如,老年痴呆、老年慢性病,很多人的人格都会改变。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们的心理和婴幼儿一样脆弱。或者说,老年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衰老,也包括心理上和社会性的衰退。从某种方面说,除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长寿的秘诀以外,更重要的是心态,这个心态事实也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而这个社会性的衰退,通俗地说,就是和人的接触,促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一般人的社会关系除了亲属之外,最重要的往往是在工作中建立的。退休之后,没有了工作,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关系的减少。即便是开朗的人,有时候也会变内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婴幼儿和老年期也是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的易发时期,只要不注意心理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