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组织(二)
版权归
网友昵称:飞星传恨123456,用户id:44437,转载请注明出处:15880拉拉网,特此声明!该文章发表于:2019-10-04 14:30:40
同性恋组织(二)
你会发现,在世界各国,中国的同性恋者是最多的,但是力量却是比较弱的,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同性婚姻合法化),就如同一个平静的水面一样:没有一点声响,没有一点波澜。就如同一个湖里,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一条小鱼。但潜入到湖里呢,大鱼小鱼多得是。偶尔在湖面上冒个泡,是为了喘口气,又潜入湖里了。
出现这种社会现象,不是中国的同性恋群体有多么薄弱,而是对一些必要的人文类知识,匮乏的厉害,例如,心理学、社会组织等。
欧美国家同性婚姻合法化,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先进(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绝对的。例如,日本、俄罗斯等国,都是仿照的欧美国家的政治模式,但也没有同性婚姻合法化)。或者说,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它们合法化是综合的因素,不是单一因素。
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对人权、心理学、社会组织等人文类的概念都是比较清楚的,而且或多或少地了解点。同时,它们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比发展中国家要高(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科技(所占的比例)、中等、高等教育的普及率、社会福利等与经济的发达几乎是同步的。“发达国家”是全方位的发达,而不仅仅指经济上发达。同时,还要和总体的人口数来进行比较。有这些概念和没有概念是不一样的。对于种族、男女就业的 不平等,欧美人都会去争取自身的权益。政治上通不过,他们会通过游行示威的方式。游行示威,在中国,只要是合理的(维护自身群体利益),不算违法,也不是反政府。
中国的同性恋组织之所以发展的比较慢,和传统文化有关,和同性恋群体欠缺的人文类知识有关,还有中宣部禁止同性恋影视的禁播有关。
在中国, 对于多数同性恋者来说,或多或少地遭受过社会的排斥。社会排斥同性恋,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观念又看得非常重,与其做“打脸”的事,不如做个小顺民的思想大有人在;改革开放后,比较注重理科(这是相对来说的,可以从每年报考的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比例来看),除了经济类以外。对于人文类的知识,很多人并不是很重视。再加上禁止播放同性恋的影视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对同性恋群体的边缘化就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而同性恋群体自身,是否很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呢?并不一定。从自身的性取向、情感的矛盾、人生的价值、未来的迷茫、对自身利益(婚姻权)等方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并不是完全了解自己。否则,怎么会出现那么多纠结、矛盾、看不清楚的事呢?
同性恋组织的出现,在中国,有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这和社会的发展有关,和人的开放性有关,和人了解同性恋这种性取向有关。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个时间性。
一般来说,当同性恋组织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不管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都有个探索的过程。例如,十几个拉拉组织一次旅游,这就会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组织。总要有个领导,组织哪些人,去哪旅游,食宿问题怎么管,是AA制,还是把钱收拢之后平摊等问题,这都无意识地形成了非正式组织。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大家来自各个地方,不熟悉,万一出现财物丢失的情况怎么办?或者是安排不当,如何解决?只要形成了一个群体,不可能没有头,没有人管理。否则的话,还不如自己独自去旅游,省的玩的又不高兴,还给自己添乱。
一个社会组织的形成,常常是先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到正式组织。它可能是一次沙龙聚会,也可能是一个团体活动中形成的。最初是几个人,慢慢是十几个,到后来越来越壮大,也越来越正式。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是13个代表,到新中国成立后,党员是遍地开花。现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角落里,只要有3__7个成员,就可以组织一个党支部。它的“根系”越深越密,政权也就越稳固。党派的组织是这样,社会组织也是同样如此。
一般情况下,同性恋组织成立后,它的目标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同性婚姻没有合法化之前,目标就是同性婚姻合法化;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后,那就是完全维护同性恋群体自身的利益了。同性恋组织的存在,尤其是形成了社会网络的同性恋组织,它可以解决同性恋者很多的问题。例如,一个拉拉的父母让她和异性结婚,她没法抗拒,那么,可以找组织啊,组织的人帮你出面调节,说服、劝导;又比如,一个拉拉生活很困难,那么,组织可以发动其他拉拉来帮助她;有些人找不到伴侣,组织也可以帮她介绍;有些人想建立一个拉拉社区,也可以找当地的拉拉组织来帮忙。……这些都会涉及到同性恋群体每一个成员的利益。形成的就是互帮互助互爱的局面。这才是一个有团结性、凝聚力的群体。缺少了这个组织,那么大家就是各顾各,病了没人管,老了没人管,感情出现了问题,没人管。……那么,造成的就是很多人感觉活着也没意思,人生没有价值,自己是生活在社会之外的孤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