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群体对自身的认识(十五)
版权归
网友昵称:飞星传恨123456,用户id:44437,转载请注明出处:15880拉拉网,特此声明!该文章发表于:2019-09-10 20:46:58
同性恋群体对自身的认识(十五)
微观的心理、中观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宏观的上层建筑,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双向互动的关系。前面分析了这三者的关系,那么,也可以预测什么样的同性恋者会结婚。
在中国,对同性恋的社会支持率不高、同性婚姻不合法以及同性恋者出柜(是否害怕暴露性取向)、结婚(和异性)的同性恋者在同性恋群体中占有的比例,都说明了,中国对同性恋还是处于较保守状态。这种保守性主要表现在以社会文化的男女爱情观为主,对同性恋是否正常持不可置否的人占多数。
异性恋群体(社会群体)对同性恋的接受性(正常化),也会经历一个从否定__怀疑__肯定的过程。在前两者中(否定和怀疑),占的人群是比较多的,肯定的人事实上是少部分。因为一个社会现象,可以从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的互动中看出来(例如,暴露性取向之后,多数人的反应、态度、评价、情绪等方面看出。同时,也可以从同性恋者真实性取向暴露在社会层面上的比例看出来)。另外,同性恋群体中,婚姻状况、心理状态、生活状态等方面,也是和上层建筑产生了互动。因为法律上,同性婚姻合法化和不合法,对多数同性恋者来说,在婚姻、生活的幸福度和心理状态方面是不一样的。法律上的变动,会影响到同性恋者的生活。
同性婚姻不合法(法律)、社会文化支持率不高,就表明保守的、坚持男女爱情观的人是比较多的,这是属于传统观念的爱情观。那么,现实生活中,同性恋群体中的部分同性恋者也和这种思想有高相关性。或者说,那种比较传统的、没有太多个性的、人格不是很独立的、经济能力弱的同性恋者,结婚的概率要大一些。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民主化的家庭(主要是父母)。这两个变量加在一起的解释就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同性恋者是传统思想的、没有太多个性、经济能力也较弱的,出生在民主化的家庭中,出柜后,就可以避免结婚;同样的条件,如果出生在非民主化的家庭,结婚的概率非常大。那么这两个变量中传统思想这个条件不变,其他的正反颠倒一下,看看是什么结果。如果一个同性恋者是有个性的、经济能力也较强,但是也是较传统的,她们结婚的概率在同性恋群体占多少?多还是少呢?应该是占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传统思想和独立个性(包括经济独立)是传统和现代思想的相持。尤其是在拉拉中。因为女性具有独立个性,这是现代思想。但是在gay群体中,不一定是这个比例(一半)。因为繁衍后代,这个生育观念,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男性。男性如果没有后代,人们常常会说,他是断子绝孙。但是对女性没有这样的说法。那么预示着gay的结婚压力(与生孩子有关)大于拉拉。这就是说,在非民主化的家庭中,有独立个性、经济能力强的拉拉会有一半的人结婚,一半的人不会结婚。这也说明了社会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人是这种文化的载体。
从农村地区和城市这两种不同的地域上也可以反应出来。城市,总体的社会环境是较民主化的,农村就保守得多。但是,在城市里,很多人不一定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那么他们接受的文化思想还保留着较多的传统文化。这类人即便在城市中定居,他们的儿女如果是同性恋者,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逃离不了结婚的命运。而同样的,在农村地区,很多人是逃离不了结婚,但是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个性)的人,有部分人不会结婚。
结不结婚,要从地域、家庭民主化、拉拉独立人格、经济能力等方面分析,可能是比较全面的。当然,还要看更大范围的社会环境。例如,整个国家多数人对同性恋持什么样的态度和评价。假设,以上的分析放在2000年之前,中国心理学会还没认可同性恋的正常化时,那么,不管是什么样家庭、什么样个性的人、什么样经济条件,大多数人都会结婚。社会背景不同,人的生存性就不一样。就跟照学生照一样,屏幕后的背景不同,人照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社会背景也是一个道理。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