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和性心理意象(2)
版权归
网友昵称:飞星传恨123456,用户id:44437,转载请注明出处:15880拉拉网,特此声明!该文章发表于:2017-09-30 02:02:43
诗歌意象和性心理意象(2)
性心理意象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它是研究性取向的核心。这种意象,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说,应该叫“图式”。我之所以给它创造了性心理意象这个概念,是因为它比较形象,而且容易看懂。不象“图式”,要解释半天。但是意象和图式,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原理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意象更简单点,图式比较复杂。
性取向中,就不能单纯地从情感或是感情方面来理解了。因为它涉及到的包括心理的方方面面:外在打扮、性、爱情、意识、认知、情感、行为、学习、记忆、人格等,是多维体的心理画面。不但涉及到心理,而且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都有关联。
在四大性取向中,如果异性恋是一个二维性心理画面,那么,同性恋就是三维,双性恋是四维,跨性别恋是三维中,其中的一面不是平面。
要看到性取向的“心理画面”,就不能仅仅通过感觉而展现了。还必须跳出人常识性的感觉之外,在更大的范围外看这些现象,它超越了人的感觉和知觉,而且完全颠覆了社会文化的固定模式。那么,要看清楚性取向的心理意象,首先是对异性恋这种最熟悉的性取向的了解,然后才是对与异性恋不同性取向的了解。很多人会认为,对异性恋非常了解,那只是一种模式的了解。例如,男女爱情(包括一定的心理)、婚姻、家庭似的了解。但是,如果这种模式放在不同性取向的身上,就会出现迷茫。比如,同样是爱情,男女接吻、发生性关系就很正常,但放在同性恋身上,最初的感觉,她们就会觉得不正常。同样的行为,人的认知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理的状态也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同样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是人的心理。心理的“土壤”是什么?社会环境和内在的心理体验。那么,这就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为这是心理的“外围”条件。异性恋和同性恋事实上除了选择性的生物性别伴侣不同之外,最大的不同是文化上的,文化直接投射到人的心理。这就好比,同样是吃饭,选择的方式是不同的,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结果都是把饭吃到嘴里。筷子和刀叉的使用只是文化上的不同而已。两种方式谁是正常的,谁是异常的;谁是标准的,谁是让人看到别扭的?这不应该是比较出来的,而是各有特色,都正常啊。只要产生了比较或是以谁为标准,那么,异常和正常就出现了。性取向,不是按经济的标准比较,也不是按社会的标准比较,是文化上的比较。异性恋者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的,是通过与自身文化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那个思维就是固态的:不是黑,就是白,带有选择性,似乎只有这两种绝对的答案。但是很多事情都会有“意外”情况。异性恋者没有考虑到那种“意外”:就是黑和白可以共存。这是第三种答案,创造性的思维。
同样的道理,当同性婚姻合法化或是社会承认同性恋是正常的之后,同性恋者又会认为双性恋、跨性别恋不正常了,也是以人数多“欺负”人数少的那种性取向群体。正不正常,或是反不反常,是什么为标准,都是以心理为标准。只有真正地了解各种不同性取向的人的心理,才能得出客观的说法。而凭着感觉去污名化那种少数性取向的群体,那么,就是在重蹈同性恋群体自身的覆辙,是“大哥”在笑“二哥”。不同性取向的人,在爱情方面,表现出的文化形态是不同的,以自身的文化去“标准”其他性取向人的文化,就带有了歧视和排斥。而研究不同性取向群体的性心理意象,就是给所有性取向的人正名:他们都是正常的。
在这个网站上,当看得多了,读得多了,会发现这样的规律:不同性取向的复杂程度,决定了这种性取向的人心理上的痛苦和矛盾程度。四大性取向中,这种程度依次是这样的: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恋。或者说,在性取向方面,异性恋者表现的最正常,痛苦和矛盾几乎没有;最痛苦和矛盾的是跨性别恋者。同性恋者只是排在第二。主要的矛盾和痛苦来自于与社会文化的纠结中。而在文化这方面的研究,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除了诗歌意象、性意象,还有什么意象?还有淑女的意象。淑女和性意象在我心中,不分仲伯)。